我們全都遇見過這些令人膽戰心驚、神經緊張、五內翻騰的球路。這些擊球瞬間引爆極度恐懼:手掌冒汗、悲觀思緒、心跳如鼓。你的揮桿不再平穩順暢,從此走上不歸路。為了幫助你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我們邀請數位頂尖高爾夫心理學家分析如何應付高爾夫球場上最駭人的情況。
1.右側有障礙區的開球
巴伯.羅蒂拉博士
正向思考的威力無可取代。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擊球一定成功的自信站上開球台。揮桿不順的時候打高爾夫已經夠困難了,犯不著再用負面思維徒增困擾。務必對你即將執行的擊球抱持信心。
你同時還必須決定你的大腦是否清醒到足比用1號木桿開球,還是應該退一步使用3號木桿或混血桿。老虎.伍茲(Tiger Woods)的心態很值得大家學習:即使狀況好的時候,他在困難的球洞還是會捨1號木桿,改用球道木桿或鐵桿開球。
右曲球打者面對球道右側有障礙區的情況時,可將之想成是潮濕的紅土網球場上的第二次發球:盡可能讓球落在界內。能夠做到這一點,第二桿就有希望得分。避免出現天文桿數的最好方法,就是凡是有疑慮的事情就不要去做。退一步使用球道木桿或混血桿,你會因而省下許多桿數、球和失望。
2.必須進洞的六英尺推球
莫里斯.皮肯斯博士
面對關鍵性擊球時,你會將之視為一個追求成功的機會,還是邁向失敗的沉重負擔?請選擇給自己一個爭取成功的機會。
將心思集中在推球的技術層面。不要讓諸如六英尺博蒂推球、保持領先一洞的推球或是贏得比賽的關鍵性推球等情緒性念頭影響你做出最佳表現。你應該像電腦一樣執行推球:距離球洞六英尺,下坡,由左向右彎曲。除此之外諸事不想。然後進入預擊流程,推出最漂亮的一球。小白球有可能進洞,也有可能不進洞,不過你至少已做好必要的準備。
3.又深又陡的沙坑中擊球
吉歐.瓦倫提博士
果嶺旁深沙坑擊球的心理問題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後果嚴重。2003年英國公開賽,湯瑪斯.畢永(Thomas Bjorn)在最後一輪領先兩桿。他擊球進入鍋狀沙坑,花了三桿才脫困,最後以一桿之差落敗。三年前,當時世界排名第二的大衛.杜瓦(David Duval)在舉世矚目之下花了四桿才從聖安卓的路洞沙坑脫身。目睹這類慘劇讓觀眾也心生警惕,於是當你面對相同情況時,就不免往壞處想。
相反的,你應該回想成功的經驗。舉例而言,我輔導的賈斯丁.羅斯(Justin Rose)就會回想他擊敗老虎.伍茲的那場比賽中所打出的超完美沙坑球,為自己加油打氣。
二是我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練習深沙坑擊球。充分的準備是克服恐懼的良方,幫助化恐懼為自信。
4.自硬地切球飛越沙坑
約瑟夫.帕倫特博士
菲爾.米克森(Phil Mickelson)或許是全世界最擅長這種擊球的球員,就連他都在2012年名人賽第4洞擊球栽進沙坑吞下三柏忌。你說可怕不可怕?
下面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避免在執行這種堪稱難度最高的劈起球時出現厚擊或薄擊的情況。第一,冷靜下來。深呼吸,直到心情平復。想像擊球成功降落果嶺,然後平穩的練習揮桿數次,模擬實際擊球。注視桿頭切過小白球所在之處。保持住揮桿姿勢直到你[認可擊球結果。
然後就擊球準備位置,假裝小白球不在位置上。凝視球位所在的草皮心想,「再次像剛才那樣切過草皮就搞定了。」專心揮出最漂亮的一桿,特別留意桿頭切過草皮的動作。如果你感覺仿佛順利完成另一次練習揮桿,我擔保你將目睹小白球神奇地飛越沙坑降落果嶺。
5.第1洞開球
琵雅.尼爾森和琳恩.馬里奧
你站上第1洞開球台時心中是何感覺?你是High過頭,還是過度小心?你會在意旁人的眼光嗎?你渾身肌肉緊張嗎?
每一位球員對壓力的反應都不相同。一旦找出自己的傾向,就可以想辦法克服之。差別在於你能否自我掌控。舉例而言,如果你傾向於揮桿過快,就應該用70%的速度揮桿。如果手臂肌肉緊繃,就想像手臂像是煮熟的麵條。如果感覺漫無目標,就鎖定小範圍的目標。如果情緒太High,就做幾次深呼吸。如果感覺畏首畏尾,就專心做出平穩的收桿動作。如果握桿越來越緊,就感覺雙手在揮桿過程中保持放鬆。如果就是無法停止擔心,就唱首歌吧。
還是不清楚你對壓力的反應傾向?那麼就記住這些解決方法,等你找到的時候再拿出來用。請記住:駕馭你所能掌控的事情,然後努力不去擔心你無法掌控的事情。
6.飛越水障礙上果嶺
理察.庫普博士
要想順利攻佔果嶺,就應該預想成功、而非失敗的情況。我有次輔導一位大學籃球員提升罰球績效。我問他罰球出手的前一刻在想什麼。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籃外空心!籃外空心!」你是否在上桿之前就已幻想聽到小白球落水的聲音?
首先,請想像你這輩子打過最漂亮的飛越水障礙上果嶺擊球。如果你自己缺乏得意之作,不妨假借其他球員的成功擊球一用。像我就經常回想我兒子在TPC Sawgrass第17洞攻上島果嶺的那記好球。設定正面的想像之後,接下來請自視線範圍內選擇一個中介目標。只要瞄準中介目標即可,不要再往前看,以便將水障礙從你的視線中移除。良好的想像加上良好的目標,管保你不在聽到小白球落水的聲音。─彼得.麥克丹尼爾共同執筆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Golf Digest (USA edition)(June/ 2013),Copyright 2013 the Golf Digest Companies, which is a subsidiary of Advance Publications Inc.
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請分享本文,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