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人物2017-02-16

永不放棄的亨利克.史坦森

永不放棄的亨利克.史坦森
「過去已經歷太多起起伏伏,所以我並不急於一時。我有的是耐心。」

雖然從開球台看不到它,但是皇家特倫球場第18洞上的某個地點卻是標準的夢想殺手。„1989年英國公開賽延長賽,葛雷.諾曼(Greg Norman)陷入308碼外球道右側沙坑難以脫身,葬送第四輪精彩的64桿,第二場大勝利轉眼成泡影。相反的,馬克.卡卡維其亞(Mark Calcavecchia)對這個沙坑敬而遠之,週日兩度抓鳥(正規賽和延長賽),終於金杯到手。„亨利克.史坦森(Henrik Stenson)和桿弟賈瑞特.羅德(Gareth Lord)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他在今年英國公開賽和菲爾.米克森(Phil Mickelson)演出現代版豔陽下的對決,打到第18洞的時候領先米克森兩桿。

史坦森大可以選擇使用長鐵桿避開右側沙坑,但是他二話不說抽出球袋中最可靠的一支球桿,2010年版Diablo Octane Tour 3號木桿,過去六年來它一直是史坦森征服球場的利器。

「它的長度略短於標準規格,桿面角12.8度,」史坦森的教練彼得.柯文(Peter Cowen)說。「他用這支球桿擊球超精準,狀況好的時候可說百發百中,更勝1號木桿。」

這位瑞典名將揮桿毫不遲疑,後九洞第五度用這支古早3號木桿將球轟出去。這球飛的右直又高,落地後彈向諾曼蒙難的沙坑,但是史坦森頭也不抬逕自撿拾球座,退回開球區後方,靜待米克森擊球。

因為史坦森有把握小白球將會一如以往落在他規劃的地點。

小白球果然停在距離沙坑一步之遙的理想位置。然後史坦森將再度展現爐火純青的擊球技巧,用鐵桿攻上果嶺,然後一推進洞,打出63桿封王。就連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都盛讚史坦森的精彩表現是他畢生僅見。

然而對現年40歲的史坦森而言,2016年的驚人表現是2001年之時所無法想像的。「我當時陷入低潮,」他說。「但是我不只一次證明絕不會半途而廢。」

「他找到方法克服手抖問題,實力甚至比之前還要好。全世界擊球穩定度和他一樣好的球員不超過五人。」─漢克.哈尼

「1號木桿出問題對我影響最大。即使球道有三倍足球場寬,開球還是會出界。」

全揮桿手抖

頂著歐巡賽明日之星的光環,史坦森在2001年菜鳥球季一開始表示可圈可點,出賽第11場就取得首勝,但是一個月後,他的揮桿全面崩壞。

史坦森出現的全揮桿手抖現像過去20年來已使多位名將步上封桿命運。1991年英國公開賽冠軍伊恩.貝克─芬奇也出現相同症候,到了1995年之時就連在球道最寬廣的聖安卓都會開球出界。塞維.巴列斯特羅(Seve Ballesteros)的推桿績效領先群雄,但是2001年只有三場比賽獲得晉級,之後黯然退場。大衛.杜瓦(David Duvall)在1999年榮登世界球王寶座,但是到了2005年,出賽20場,只有一場晉級。

手抖現象是職業球員最深沉的恐懼,意味著揮桿過程中無法有效控桿。換言之,即是高爾夫揮桿的「執行程式」遭到瓦解。

推球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傳導和肌肉動作。名教練漢克.哈尼(Hank Haney)深受手抖之害超過20年,他將手抖比喻為唱片上的刮痕,最以讓揮桿「跳針」,而且完全不受控制,就連三英尺洞推球都會出現失誤。當球桿以120英里時速移動時,不受控制的細微突槌通常會令一位選手的職業生涯畫上休止符。

更何況手抖現象是出現在最關鍵的環節。「1號木桿和長鐵桿一直是我的強項,」史坦森說。「它們出問題對我影響最大。即使球道有三倍足球場寬,開球還是會出界。」

史坦森平日十足冷面笑匠,不吝於自娛娛人,所以在歐美兩大巡迴賽都擁有絕佳的人緣,不過他關於全揮桿手抖的說法絕非誇大其詞。贏得首勝兩個月之後,他在Smurfit歐洲公開賽打到第二輪就黯然離場,因為他對出球方向毫無把握,深怕傷及無辜。

史坦森的信心因而全面崩盤。就在這個時候,史坦森經由桿弟葛蘭特.巴瑞(Grant Barry)介紹認識教練彼得.柯文,希望能夠解決此一危害職業生涯的手抖問題。柯文曾經幫助李.威斯伍德(Lee Westwood)和戴倫.克拉克(Darren Clarke)東山再起。

柯文對史坦森的問題已有耳聞。「圈內盛傳他在苦苦掙扎,」柯文說。「由於他不久前才贏得比賽勝利,所以我認為問題應該不嚴重。但是一見之下,才發現他需要打掉重練。他空有一身才華,但是揮桿技巧全然不行。」

「穩定反覆正確動作是掌控高爾夫揮桿的不二法門,」教練\彼得.柯文說。

全面改造揮桿

史坦森的羽球和足球技巧精湛,身高6呎2吋,體重200磅,揮桿速度驚人。但是柯文發現他的揮桿有一個嚴重缺陷:他習慣憑直覺調整桿面通過擊球區。這種「操控型」球員在狀況好的時候可以打出好成績,但是穩定度不足,禁不起比賽壓力碾壓,於是乎低潮多過高潮。

26歲的史坦森用力扭動雙腿下桿,觸球角度相當陡峭。他極度仰賴雙手動作在最後一秒挽救擊球。史坦森在手抖期手感盡失,失誤狀況也隨之慘不忍睹。他開球不只飛入樹林,而是飛出球場之外,偏離目標200碼。「他對出球方向和彈道毫無把握,5號和7號鐵桿擊球滿世界亂飛。我們必須全部打掉重練。」

柯文在歐洲高爾夫教學界的地位不亞於布區.哈蒙(Butch Harmon)之於美國,作育英材無數,包括葛蘭姆.麥道崴(Graeme McDowell)、路易.歐修森(Louis Oosthuizen)、克拉克、丹尼,威列特(Danny Willet)和史坦森。柯文自己在1970和80年代也打過職業巡迴賽,所以對史坦森的困境格外感同身受,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幫助他全面改造揮桿。「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好教練,是因為我在球員時代曾經走過每一個死胡同,」柯文說,他在歐巡迴奮鬥十載,出賽101場,只有兩場打進前10名。「許多球員和我一樣迷失在這些死胡同之中。我現在終於知道當初未能功成名就的原因。」

柯文和史坦森果真從基礎開始,打造一套流暢而精純的揮桿,令其他選手刮目相看。柯文協助史坦森去除雙手動作,仰賴強壯的雙腿和右肩對小白球施加強大「壓力」,擊球更精準、有力。「穩定反覆正確動作是掌控高爾夫揮桿的不二法門,」柯文說。

一向勤奮努力的史坦森這次更是卯足全力勤練基本功,打造一套抗壓性強、完全不仰賴雙手掌控擊球時間點的精準揮桿動作。「這是我第一次輔導菁英球員從基礎練起,」柯文說。「剛開始的時候,亨利克的揮桿完全無可救藥,但是他決定繼續走高爾夫這條路,從基礎練起。」

扭轉劣勢

這是一條崎嶇難行的道路。

2002年球季依然是一團死水,8字頭成績幾乎和6字頭一樣多。2003年球季末終於有轉機,他在德國名人賽打出不錯的成績,雖然未能獲勝,但是感覺就像完成大滿貫一樣。「我在最後一洞開球命中球道,救平標準桿,以第13名作收,保住巡迴賽資格。那是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刻,」史坦森說。「少了歐巡賽資格,就必須淪落次級巡迴賽,所以我只好埋頭苦練,然後學會將學習成果落實在比賽中。」

2003年,史坦森在歐巡賽獎金排名第68名。2004年終於取得第二場勝利。不過一直要到2005年,柯文才確信史坦森已站穩腳跟。「我得先將我的工作做好,運動心理學家才有發揮的餘地,」柯文說。「如果一位球員擊球四處亂飛,而運動心理學家還是要他保持積極心態,根本一點效果也沒有。但是他在德國的比賽宛如脫胎換骨,從開球最爛的選手蛻變成開球最好的選手。我感覺很欣慰,非常為他感到高興。」

史坦森雖然盪到谷底依舊奮鬥不懈的精神贏得選手和教練們的一致肯定。「亨利克實在很了不起,」克拉克說。「他努力不懈,投入非常多時間練習揮桿。他的心理素質也很強韌,天不怕,地不怕。」

哈尼對史坦森的成就更是讚不絕口。「這真是個神奇的例子,」哈尼說。「他找到方法克服手抖問題,實力甚至比之前還要好。全世界擊球穩定度和他一樣好的球員不超過五人。」

史坦森2006年在歐洲又取得兩勝,並首度參加萊德盃。2007年,他在WGC-Accenture Match Play高球賽擊敗喬福.歐格維(Georff Ogilvy)封王,並且取得PGA巡迴賽參賽資格,直到2010年。2009年,他拿下選手盃錦標賽勝利, 2013年球季又交出史上最耀眼的成績單。

他以績分排名第九加入聯邦快遞盃季後賽,進而以四輪皆不高於67桿的佳績在德意志銀行錦標賽封王。稍後又擊敗喬丹.史匹斯(Jordan Spieth)和史提夫.史崔克(Steve Stricker)贏得巡迴錦標賽勝利,並且登上聯邦快蒂盃總冠軍寶座,進帳1,140萬美元,創下單日最高獎金紀錄。兩個月後,史坦森又橫掃歐巡賽DP世界巡迴錦標賽,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聯邦快遞盃和杜拜衝刺賽雙冠王。

兩千萬美國的單季獎金將史坦森的世界排名推升到第三名,只少了大賽冠軍的加持。但是過不了多久,史坦森就在特倫球場補足了這項缺憾,並且在里約奧運抱回一面銀牌。「我每天一起床就開始練習,努力追求進步,」他說。「有時會看得到進步,但是這並不保證你會持續進步。不過努力總是會有回報的。過去已經歷太多起起伏伏,所以我並不急於一時。我有的是耐心。」

這個球季是柯文豐收的一年,除了史坦森之外,他的另外兩位學生馬修.費茲派翠克(Mathew Fitzpatrick)和湯瑪斯.彼得斯(Thomas Pieters)也各自闖出一片天。「這證明我們的教學體系相當健全,」柯文說。「我在這一行已經浸淫23載,該是交棒的時候了。三年前我在海邊買的一棟房子,我和太太都很中意。」

柯文平日並未向他所輔導的球員收取費用,而是由球員們各憑心意,有時他收到的束脩僅僅是一瓶紅酒。

相較起來,史坦森就大方多了,他贏得第一場大賽勝利時,立即送給恩師一輛價值不斐的Aston Martin跑車。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Golf Digest (USA edition)(November/ 2016),Copyright 2016 the Golf Digest Companies, which is a subsidiary of Advance Publications Inc.

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請分享本文,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