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天,高爾夫統計專家彼得.桑德斯(Peter Sanders)提著公事包走進職業選手查克.強森(Zach Johnson)位於聖西蒙斯島的家中,準備傳授解讀PGA巡迴賽ShotLink系統超過600項擊球績效統計數據的「獨門秘方」,並針對擊球和練球策略做出最佳建議,期待強森過半的職業生涯再度發光發熱。
「我從晚上八點一直講解到半夜,欲罷不能,」桑德斯說,他所創立的shotbyshot.com統計分析公司所服務的對象包括巡迴賽職業選手、高爾夫教練和業餘球員。
強森對數字一向很感興趣。他畢業於德州德雷克大學,原本計劃成為一位精算師。轉職業之後一直廣泛搜集各種擊球數據,2000年和同樣精於數據分析的教練邁可.班德(Mike Bender)一拍即合。桑德斯在2011年加入之後,他們率先落實擊球數據之於提升打球和練球績效的運用。
強森現年41歲,開球距離明顯不足以和大砲選手抗衡,2017年平均286.5碼,巡迴賽第130名。但是他的開球準確度卻相當之高,過去10個球季有8季都在前10名。他自認準確度足以補距離之不足。「如果我的球在球道上距離果嶺170碼,最後很可能勝過距離果嶺110碼但落入長草區的選手,」他說。桑德斯補充說:「任何一位PGA巡迴賽選手都可以自球道打出低於標準桿的成績,就連被淘汰出局的選手也不例外。」
所以強森知道開球務必命中球道。桑德斯進一步用數據分析強森開球失誤的程度對成績的影響,例如開球落入障礙區或無法打的球位遭到處罰,或是開球出界或遺失。
桑德斯每週都會傳送一份成績報告給強森的團隊,列舉擊球績效的優點、缺點和趨勢。2012年初,桑德斯告知班德,強森的推桿利得已跌至87名。「我們會想辦法補救,」班德回覆說。不到一個月,強森就在Crown Plaza邀請賽勝出,之後在John Deere菁英賽再下一城,推桿利得飆升到第一名。
避免出現三推球是最核心的推球績效指標,桑德斯特別注重三個因素:(1)第一推的距離;(2)留下第二推的距離;(3)第一推是否接近球洞。第一推至洞旁最為關鍵,因為長推球進洞機率大為提升。強森精準控制推球距離,大幅減少出現三推機率,2015年贏得英國公開賽勝利時,避免出現三推球績效排名第八。
強森開球距離不甚出色,但是靠著挖起桿擊球神準拿下2007年名人賽勝利。桑德斯在2011年建議強森在par-5洞第二桿全力搶攻果嶺,而不是緩攻至拿手的上果嶺距離。這項建議遭到強森桿弟戴蒙.葛林(Damon Green)的強烈反對,因為他深知70到100碼擊球上果嶺才是強森的強項。直到桑德斯為他的建議加上一個但書,葛林才妥協。「我告訴他們,如果果嶺四周危機重重,例如奧古斯塔第13洞和第15洞,即可緩攻,」桑德斯說。「否則強森的數據顯示,他應該直攻果嶺,因為他的劈起球和沙坑球比70碼以內的挖起桿擊球,更能接近球洞。」
再來就是比賽球場的選擇。強森出道14年以來,只各在Pebble Beach和Torrey Pines出賽三次,原因是他在早熟禾草皮果嶺推球績效不彰,所以只好忍痛割愛。
桑德斯將草皮總類納入年度報告中,教練班德則更加重視球場相關因素。「就查克過去歷史觀之,他的勝場大多來自優勝成績低於標準桿15桿以上的比賽,」班德說。「選擇適合查克的比賽球場是一大挑戰。」
隨時間推移,桑德斯的報告越來越少出人意表之處,對強森而言它只能做為參考之用。「我是一位運動員和競賽者,」他說。「統計數字並不能反映全貌,還必須考量體能狀況、飲食、心理和球具等因素。有時候我會拋開統計數字的考量,放手打比賽。」
現在強森和他的組員們期待再收到類似桑德斯在2015年John Deere菁英賽後所送交的報告:「本週沒有任何書面報告,因為查克火力全開,繼續保持。」兩個星期之後,強森在聖安卓球場拿下英國公開賽勝利。
布萊森.迪尚博:視高爾夫揮桿為幾何問題
布萊森.迪尚博(Bryson Dechambeau)開球劃過德州晴朗的天空,消失在310碼外的遠方。迪尚博再加碼轟出宛如NBA名人堂球星「天鉤賈霸」(Kareem Abdul-Jabbar)氣拔山河的勾射般的擎天一擊,充分顯示這位現年23歲的PGA巡迴賽新秀最近的努力小有成就:增加擊球距離但又不會影響準確度。
連珠砲般的說話速度,再加上層出不窮的術語,讓人很難搞懂他對高爾夫揮桿的科學性解釋。他從15歲開始專研「高爾夫機器」一書,言談中不斷出現「力量蓄積」、「三角集合」、「零位移平面」、「肌肉活動」、「本體感覺」等字眼,解說如何讓有效率的肢體動作成為直覺反應。
迪尚博利用大量的測量工具,記錄球桿和身體的一切靜態和動態數據,企圖打造完美揮桿。他利用MySwing系統的18個感應器顯示身體動作的3-D影像。他還研習肌肉活動技巧課程,瞭解人體解剖學原理,讓練習變得更安全、更有效率。他從時利用FlightScope和Ball Roll兩種出球狀況監測器,分別記錄全揮桿和推球數據。
迪尚博根據統計數字研擬練習目標。「我基本上有兩大目標:增加曲腕角度營造更大力量以及回正球桿擊球,桿身盡可能回復筆直狀態。」
迪尚博為何如此執著於讓桿身回復筆直狀態?Gear Golf和Sport Development總監邁可.奈夫(Michael Neff)去年一月利用Gears分析系統記錄迪尚博的揮桿動作和球桿移動狀態,顯示他的桿身在擊球瞬間彎曲42釐米。相較於瑞奇.佛勒(Rickie Fowler)的27.9釐米,迪尚博自認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我認為迪尚博真正的意思是,桿頭在擊球時是加速還是減速,」迪尚博的教練邁克.夏伊(Mike Schy)說。「他希望球桿正確加速擊球,而不是猛然加速,導致桿身過度彎曲。當然我們也不希望看到球桿減速通過擊球區。」
奈夫證實,迪尚博桿身彎曲幅度偏高,原因在於很早就開始釋放球桿。「越早開始釋放球桿,桿身彎曲幅度越大。大衛.湯姆斯(David Toms)同樣開球距離不遠,但是準備度高,他在接近擊球區時才開始釋放球桿,桿身彎曲幅度巡迴賽最低,」奈夫說。
迪尚博體認到,配合桿身彎曲程度,調整釋放球桿通過擊球區的方式,會是一大挑戰。「我自認已成功95%,但是還有5%仍待努力。重點在於完全感知整個揮桿過程,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大腦運作,」迪尚博說。
「我希望布萊森能和我分享完全最後1%的心得,」夏伊說。「我不認為有人知道那是何種情況。」
凱文.史崔曼:球袋中每一支球桿都力求盡善盡美
如果你請凱文.史崔曼(Kevin Streelman)介紹球袋中的球桿,最好自備午餐、滑尺和計算機,因為他將滔滔不絕,欲罷不能。
「我對所有事情都很隨便,唯獨對球具吹毛求疵,」現年38歲的史崔曼說,他在PGA巡迴賽已取得兩場勝利。「我對於球桿力求盡善盡美,因為它們是我在高爾夫領域唯一可以控制的一環。」
史崔曼利用高精密度儀器測量1號木桿,交替使用Ping G和Wilson Triton兩種款式。他將Wilson FG Tour鐵桿打磨成特殊弧度,以便更輕易滑過草皮。他還將Scotty Cameron Newport 2推桿桿身從35英寸縮短為34.5英寸,以便配合雙腿長度。
史崔曼不放過任何球具細節,尤其是對他的三支Wilson FG Tour PMP挖起桿更是力求精準。然而奇怪的是,他並非從球桿本身做起,而是從球袋中的一條25碼長的尼龍繩開始。繩子上每隔三碼黏貼膠帶做記號,練習時將之拉直置於75到100區域,然後瞄準繩上某一個記號擊球,以達成PGA巡迴賽最佳統計數字為目標。
為了預先設定精準距離,他為46度挖起桿搭配Project X 6.5桿身,另外兩支挖起桿則搭配True Temper S400桿身。他在裝配桿身之前會先測量重量是否剛好是125公克,長度是35英寸,握把是0.580款式,只纏一圈膠帶,剛好適合手掌大小。
這些只不過是基本配備,然後他會請「全世界最優秀的調桿師」艾隆.瓦爾狄茲(Aaron Valdes)幫他量身調校球桿。
瓦爾狄茲使出渾身解數,針對史崔曼每年會更換數次的46度挖起桿進行最複雜的調整。46度挖起桿一般會歸類為劈起挖起桿,但是史崔曼希望它具備若干沙坑挖起桿的特質,所以他請瓦爾狄茲將48度挖起桿調整為46度。瓦爾狄茲磨除跟部到底部的金屬,以使史崔曼在開放桿面時前,緣位置不會過高,然後再用鉛帶補足重量。
史崔曼的52度和58度挖起桿也調整成,適合在某種情況下打出某種距離。他的52度挖起桿的反彈角是12度,58度挖起桿擁有八分之五英寸寬的凸緣,有助於改善瓦爾狄茲所謂的「底部互動」,幫助球桿順暢滑過沙子。
這是相當精細的作業,但是瓦爾狄茲勝任愉快。「我將凱文的規格細心建檔,」他說。「他對球桿的外觀也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我也拍了很多參考照片。我不會增添花俏的裝飾,簡單就是美。」
►►加高爾夫文摘LINE@為好友,定期收到世界頂尖球員教練獨家球技教學,還有經常舉行的好友大抽獎,而且完全免費喔:http://goo.gl/T8HjCm
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請分享本文,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